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五个一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脱贫攻坚“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建成集中安置区3.5万个,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乔迁新居,有效解决了全国近五分之一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搬得出”不是易地扶贫搬迁的终点,“稳得住”“能融入”“能致富”才是其终极目标。“十四五”期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重点任务。特别地,持续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守住大规模返贫的底线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此做出重要指示。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强调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2021年,《关于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实施意见》从就业、产业、生态保护与社区管理等方面对搬迁后扶工作提供方向指导。截至2022年6月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取得较好成效,巩固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能力不断提升。搬迁脱贫群众的就业规模达到459.4万人,超过2021年全年水平,218万户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基本实现至少1人就业。安置点累计配套建成帮扶车间、工业园区以及乡村旅游点等各类产业项目2.5万个,不少产业初具规模。教育、医疗、文化设施等逐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和社会管理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由此,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内生发展、社区治理仍需进一步提档升级、提质增效。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并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均有较强关联性。从学术研究来看,目前学界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基础理论探索、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效应评估、可持续模式凝练等的研究还比较缺乏,亟需在把握搬迁后续扶持的基本内涵、时代特征以及重点任务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易地扶贫搬迁及其后续扶持的过程、机理、效应与模式,探索解决如何协调搬迁人口与安置点有限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如何扎实开展安置点就业扶持工作?如何推进安置点产业可持续发展?如何做好安置点社区治理的体制机制创新?如何提高搬迁群众的可持续生计能力?如何在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中更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如何推进大型安置点更好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等系列重大问题。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不仅能形成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理论,丰富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体系,还可为更好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供科学参考。
贵州省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易地扶贫搬迁人数近192万人,减贫人数和搬迁人数均为全国之最。“十三五”期间开拓性地探索了“六个坚持”“五个体系”政策体系和实施路径,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成效显著的脱贫路径。“十四五”期间,贵州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把产业就业作为后续扶持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全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全面做好产业就业、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等重点工作。
为此,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工程专业委员会拟召集和举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续扶持”专题研讨会,由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十大正规网赌游戏/喀斯特研究院共同承办,结合国家发改委、国家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制定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的40项重点任务以及贵州省202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贵州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模式分类优化及后续帮扶措施研究》、贵州省202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大中型集中安置区特色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开展,并进行专题征稿,优秀成果拟以专题形式正刊刊发于《自然资源学报》,并将在其中择优形成《中国自然资源观察》系列专题建议。